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随笔 >> 正文
在品德教学中也论生活教育
时间:2024/01/20 11:46:07作者:叶肖芸浏览次数: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深入小学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学习完理论知识后,不由地回眸,思考起一直热爱的品德教学来,在这门在别人眼里是副科的学科中,如何落实陶老的生活教育呢?

课程标准中,对于品德这门课的课程性质是这样定义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仔细看之,可以发现,无论是年级高低,都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强调品德教育回归生活,是因为过去的品德教育在认识和实践上存在着脱离生活的现象。反映在课程上,是以学科知识为纲,;反映在教材上,以名人、伟人“高大全”的人物形象为载体,组装成一个个“美德袋”;反映在教学上,以道德认知传授为主要目标,强调脱离情境的技能训练。学生学到的不是丰富的生活智慧,而只不过是关于道德的知识,这种知识本身不具备直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特质。所以,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是品德课堂的新要求,也是教师教学的新课题。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是情境教学法的创始人,所谓的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实,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最常用到的就是情境教学法,但由于我们太急于把优质品德灌输于学生,反而忽略了情境创设的真实性,我们往往会舍近求远地设计一些“假大空”的情境,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如:在教学《我与小动物》这一课时,老师精心设计了一位猎人由于要贩卖动物毛皮赚钱而射杀国家保护动物以及伐木工人在老板的催促下砍伐树木的场景,请学生作为在场的一员,说说自己该怎么办?学生回答十分热情,他们大多义正言辞,慷慨激昂地告诉那些“破坏者”们,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怎么能够那么残忍地杀害如此可爱的生灵,怎么能够把他们的栖息地砍伐殆尽,让他们无家可归?一席话之后,这些“破坏者”们,在学生们的谴责中,纷纷如梦初醒,后悔莫及。整个教学环节,表演很生动,演员很投入,气氛很热烈,教师很满意。可是,我们静下心来想想,学生有百分之多少的概率能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场景?如此与他们生活脱节的情境设计,换来的只是学生旁观者似的事不关己,无法唤起他们真实的情感体验,更无法在课后将这份品德教育延伸,走过场式的教学,带来的是“演技派”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说就无所不能,做就无能为力。”其实,学生与小动物的故事场景在生活中常有发生,如路边买卖的青蛙,我们可以利用情境再现,通过讨论后让学生明了,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又如每到小鸡出生的季节,就有大批量的小鸡出售,很多孩子都以自己爱小动物为名,要求妈妈购买,到最后因为缺乏必要的养护知识,让小鸡早早夭折,这样的情境设计,可以让孩子们在思辨过程中,懂得怎样才是真正的爱护小动物。情境就在生活中,只需留心,即可随手拈来。

生活与教育,教育与生活,无法分割的整体,让我们用教育的智慧,让学生得到更为丰富的情感体验,让一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上一条:陶行知学习读后感

下一条:因为有爱

苏ICP备05084511号-2

苏州市三元第三小学校[版权所有]